202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搞学术研究该不该蹭热点

202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

一、 热点概述

据了解,最近十年,我国39所985高校中至少已有34所施行了“非升即走”制度:新入职的老师不再有编制,只签三年或六年的预聘合同,到期时由校学术委员会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晋升副教授,否则就只能离开。为了换取校学术委员会的垂青,青年教师们只有拼命发论文。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投入追热点的浪潮。热点在文科学术圈越来越吃香,有老师将形势概括为“即使你的研究再有价值再重要,也不如一篇标题里有热点词汇的论文好发表”。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搞学术研究究竟要不要追随热点的脚步呢?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学术圈乃至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思考。


二、各方观点

人民日报:科学必须秉承严谨的精神,蹭热点发表论文可谓投机取巧。眼下什么是热点就往什么上蹭,恰恰是学术浮夸的表现,这不但不能说明什么“科学现象”,只能体现研究者的短视和浮躁,追溯这种现象的源头,恐怕和眼下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社会心态有关,应该高度关注。


央视新闻:“我们在原始创新能力上的不足,除了发展时间不长外,还在于科技界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科技创新应该摒弃浮夸、回归理性。”


科技及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应正确理解科研规律,让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回归理性。提升基础研究投入,让科研人员能静下心来做研究,不必花费大量时间跑项目、写申请。实行分类评价,避免只以人才头衔、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要放宽评价周期,重在理论创新、创新潜力及未来影响,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对技术应用,要突出技术引领作用和应用效益,以市场评价为主,彻底改变我国科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象。


网友A:以热点为例,提出新的东西,也就是由价值的研究成果才可以,拼命发论文,质量不高,那么只是在完成任务,并没有任何实际的进步,只是在做表面功夫,究于形式,这并不是在真正地搞学术。只是蹭热点,大家都在这个热点上“下功夫”,这难道不是学术界的内卷吗?毫无创造力,毫无研究价值的论文,难道不是在浪费精力和时间吗?从长远来看,蹭热点的这种研究会极大的稀释自己的研究深度,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学术大环境。


三、政策理论

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


坚持把监督作为加强学风和科研诚信的最好防腐剂。提倡同行监督,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发现或有正当理由怀疑他人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有责任进行投诉。强化行政监督,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行政监督职责,指导所属高校开展学风教育,完善学术规范,每年进行学风建设工作检查,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不端投诉,要加强督察督办和具体指导,促使其得到公正公平有效的处理。正确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已经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公开事实和处理结果,接受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四、命题点睛

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唯论文论的现象和行为,随着人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日益增加,学术界追踪热点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学术研究联系生活、关注社会本无可厚非,但是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而不是为了去追踪这个热点而故作创新的去写一篇文章,这未免有点本末倒置,背离了我们搞学术研究的的初衷。因此,学术界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青年学者们应该守住自己的底线,不忘初心,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其次,社会大众和相关高校机构也要摆脱掉陈旧的思想观念,不要以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学术论文的质量作为标准,多鼓励青年学者选择适合自身的课题项目去钻研,毕竟只有找到兴趣所在,青年学者们才能持续钻研下去。


五、犀力解读

第一,搞学术该不该蹭热点已经成为学术界长久以来争执不休的问题,其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变革的关键节点。

“搞学术应该蹭热点吗”,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双方各执一词。支持的人认为,科研任务归根到底就是一项工作,没有必要把它过于神圣化,实事求是的站在社会角度,分析时事热点并没有什么不对,也便不存在什么蹭不蹭热度。反对的声音多来自高校的青年教师,他们或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长期以来不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专长,做到深入研究,而是在各种热点中无限徘徊,这显然有悖于他们的学术初衷。眼下,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受到社会讨论的话题,说明其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而我们如何就这一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促使其进行有益的良性变革,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大环境建设与学者的努力方向。


第二,看待“搞学术应该蹭热点吗”这个问题不应一刀切。

对于学者而言,经年累月的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短平快的热点研究也必不可少。实际上,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的看法都应避免走向极端,不应抵制和偏袒其中的任意一方。就学术研究与社会热点而言,二者的关系看似对立但并非水火不容。可以肯定的是,学术研究可以涉及社会热点,只是应当避免功利性的一味地追求以社会热点为研究对象,而对其他项目不闻不问。试想,若以专业的学术研究来剖析社会热点,必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涉及社会热点的研究行为必然会极大的稀释相关研究的深度,片面的一味“蹭”热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第三,学术界蹭热点问题日益恶化,需要有关部门与相关机构、学者共同努力,打造纯净的学术圈。

眼下,需要加以深化认识的是,热点不代表重要,非热点也不代表不重要。新内容不等于有价值,旧内容也不能说一定没意义。如果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诠释问题而专门蹭热点,就盲目的去接触新问题,便未免有些顾此失彼,这样的学术研究便称不上纯粹的研究,其研究价值也便大打折扣。因此,避免以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学术论文的质量作为重要评判依据,鼓励青年学者选择适合自身的课题项目去钻研,需要有关部门、相关机构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还学术界一片净土,让学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绽放光彩。


上岸必备词句

上岸常用词句.pdf

面试经典题型5大类

面试题型5大类.pdf

数资公式全集

数资公式全集.pdf

申论热点议题新鲜解读

申论热点议题新鲜解读.pdf

扫码回复

“我要上岸”

在线咨询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