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考试公文写作案例分析——重品相

品,就是品相。做菜讲究品相,讲究“色香味”,品相越好就越显档次。公文也要讲究品相,就像一个人的气质,既要有外在的形象,又要有内在的涵养,不能邋遢、将就、凑合。我们常常讲“相由心生”,公文的品相,往小了说,体现的是主笔者的专业水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往大了说,体现的是一级组织、一级机关的立场、情怀、形象和能力,越大的组织、越高的机关,体现得就越明显。一篇材料,“秀文可餐”,常常有四个方面表现:


(一)用“哲学思维”来打底。


从文体上讲,公文材料多为议论文,本质上是“说事论理”,要有思辨性、说理性、逻辑性,使人信服并能引发思考、获得教益。这一点正是哲学的长项。我曾经“原创”一个顺口溜,“流氓再流都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有了文化也不怕,就怕他会辩证法”。当然这是调侃了,意思是掌握辩证法的人,横竖都是有理的,说不过他。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来打底,特别是用好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比如实践论、矛盾论、重点论、两点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更能够立得起、站得住,经得起推敲。


材料中用好哲学,常常会让人拍案叫绝。我军曾经有过“四个第一”的提法,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阐述的正是政治工作中若干要素的关系,完整表述是这样的:①在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时,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②在处理各种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时,要把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③在处理政治工作中事务性的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时,要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④在处理思想工作中书本思想和活的思想关系时,要把活的思想放在第一位。就是典型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运用,向下挖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刨根问底,讲得非常深刻,即便现在看也有强大的思辨力和洞察力。


「案例13」曾经主笔过某集团公司的年度工作要点部署会领导讲话材料,这样提落实要求:


——坚持“纲与目”相统一,就是要吃透要点、按图行进。内容大意:要点就是行动纲领,就是作战地图。要增强对要点的理解力执行力,细化分解,列出清单,用专业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坚决的态度,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坚持“点与面”相结合,就是要对准聚焦、突破带动。内容大意:要防止四面出击打散弹,聚焦三个重点来突破:一是用“高质量”赢得市场;二是用“大收入”布局产业;三是用“轻资产”优化结构,以此带动集团整体发展。


——坚持“软与硬”相协调,就是要放眼长远、深根厚植。内容大意:要在抓好集团“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和抓好集团战略、文化和作风等“软实力”建设,夯实决定未来发展格局和竞争态势的“隐性力量”。


就是摆出“纲与目”“点与面”“软与硬”三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个“就是要”来承接各项要求,这样材料就有了思想、有了深度。一般来说,体量比较大的单位,在层级比较高、比较重要的场合,可以考虑用这种风格。



(二)用“领导思想”来定制。


像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署名文章,就是为领导个人“量身定制”的公文材料,要看人下菜、量体裁衣,适应领导的性格、年龄、习惯、爱好、学识等个性特点。这其中,最为“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捷径,就是用领导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思想来破题、立意,融到材料里去。要注意对领导“原话”的储备,尤其是“脱口而出”的话,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往往就是代表领导内心中最本真的、最深处的想法,要留意观察、记录、整理,起草材料时要善于把这些绝好的、原汁原味的“食材”用起来。可以作为材料的标题,也可以融在相关论述中,沿着领导的思想脉络,把“意犹未尽”的话深入下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进一步打开,丰富、充实、完善,放大成段落篇章。


「案例14」还举某卫星应用公司女CEO在商业航天领域发言的例子。那次她还点评了某公司的汇报《规模化卫星产品智能化生产的思考与实践》,这样讲:


×××的汇报,对智能化组装卫星的探索,我认为其战略意义,等同于一个国家生育繁衍的“优生”。按照这个逻辑,卫星应用就是“优育”。优育的前提,是优生。生的不好,育也育不起来。在卫星制造这个“优生”环节,一旦加入了智能化的因素,将使得这个环节更智能、更高效、更集约。从这一点来说,对卫星智能化组装的探索,对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用。


这个点评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智能化组装卫星比作为“优生”。这个思想,和她点评另一个公司的“产房喜讯”论、“金榜题名”论如出一辙,两段论述要连起来体会。这些论述的背后,是她一以贯之的思想:发卫星是“生孩子”,做卫星应用是“养孩子”。这两段,就是根据她的这个思想扩充完善,放大成了段落篇章,充满着鲜明的个人特征。



(三)用“他山之石”来点睛。


现实中常有这种现象:阐述一个观点、论述一个道理,絮絮叨叨,写成了“婆婆嘴”,功夫没少费,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撰写者的行文功力,另一方面可能是要写的东西确实很复杂,直接说确实说不清楚。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周总理邀请外国人看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试映时好多外国人看不下去,一个个都走掉了。无奈之下,工作人员翻译了十五六页的电影英文介绍,被周总理统统删去,改成一句话介绍,“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只要求在放映前加上3分钟的英文说明。果不其然,播放时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东方式的细腻的演出”。


“一个类比胜过一打道理”。如果文章要传达的信息,比较深奥、复杂,直接说可能会长篇大论,就可以迂回一下,借用“他山之石”来类比。这就有点像文学上的“通感”修辞手法。朱自清《荷塘月色》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用“渺茫的歌声”来类比“荷花的清香”,把嗅觉与听觉贯通起来,类比联想、感受意境。


「案例15」曾经起草某集团领导在年度工作要点部署会上的讲话,要求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推进新年度的各项工作,要毫不动摇坚持集团工作要点的统领地位。是这样写的:


集团带着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奔赴二次创业的征程,就好比是一列飞驰的动车组,每节车厢都自带着动力,但方向只有一个,这就是要点明确的具体工作,要坚决朝着要点指引的方向,开足动力、奋力前行。


就是借用“动车组”来类比,动车有唯一的方向,类比集团的工作要点就是我们前进的唯一的方向;每节车厢都自带动力,类比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都要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向前奔跑。这种表述就非常形象、生动,也很警示人。



(四)用“规范格式”来正冠。


回顾一下公文的定义,“书面材料”前面有个定语,“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形式的书面材料”,“规范形式”和“法定效力”是并列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格式不规范,所谓的法定效力就无从谈起,大家认的只能是“红头文件”,哪怕错了也认。这其实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形式这个“外衣”,内容充其量就是一堆用来“自嗨”的文字堆砌而已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各有各的规范样式,大家有兴趣的去买本书,对着看看,照葫芦画瓢,这里我就不讲了。谈几个我认为需要注意的四个公文格式:一是分段,要有适当的分层、分段,不能一段到底,密密麻麻,分不出“点”来,看得人心里着急。二是字体,大标题什么字体、多大,一级观点、二级观点、正文,分别用什么字体,这个是有规范的,要按规范来;三是加粗,对正文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论述,要提醒阅读者引起重视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加粗,使得更加醒目。四是行距,行距和字号大小是一体的,字号小行距就要小,字号大行距就要大些。正规的行文,3号字对应的行距是28—29磅。平时的一些相对不是很正式的材料,至少要注意,全文的行距要统一,不能看得稀疏不均。


这些都做好了,材料内容好不好先放一边,至少“眉清目秀”,看得像那么回事。如果材料内容好,格式也到位了,那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文意,一扫知道大意”,这就很好了。就像我们要出门上班,洗脸、梳头、刮胡子,穿得正式一些。职场人就要有职场人的样子,公文也要有公文的样子。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岸必备词句

上岸常用词句.pdf

面试经典题型5大类

面试题型5大类.pdf

数资公式全集

数资公式全集.pdf

申论热点议题新鲜解读

申论热点议题新鲜解读.pdf

扫码回复

“我要上岸”

在线咨询

下载APP